##EasyReadMore##

2014年7月16日 星期三

辭官:很平常的事兒

.
作者: 祥和
【網2014年05月30日】

韓國“歲月號”客輪沉沒,總理鄭烘原主動擔責並辭職。此事在中國引發熱議。有網友說:“你看這耳光扇的,叫咱天朝(中共)的官員情何以堪?”也難怪,在日韓和歐美,官員辭職是家常便飯,內閣集體辭職也很常見。而中共官員,你聽說過有辭職的嗎?沒有。大家聽得多的反倒是被免職的問題官員又復出了。是不是中國人官癮大,沒有辭官這一說?不是的。在中國古代,辭官是一件很平常的事兒。



逄萌 掛冠而去

逄萌,曾為亭長,長於陰陽之術。王莽殺了兒子王宇,逄萌對朋友說:“三綱(君臣、父子、夫婦之道)已經斷絕了!若不離去,將大禍臨頭。”隨即摘下官帽,掛在東都洛陽的城門上,帶領家人渡海,客居遼東。後人因此稱辭官為“掛冠”。漢光武帝即位后,他又到嶗山隱居,養志修道。光武帝下詔徵召他,他假託年紀老邁,幾次徵召都不肯去。

朱壽昌 棄官尋母

朱壽昌,宋代天長人。七歲時,生母劉氏被嫡母(父親的正妻)嫉妒而改嫁,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。神宗時,朱壽昌在朝做官,曾經刺血書寫《金剛經》,四方尋找生母。后得到線索,決心棄官到陝西尋找生母,發誓不見母親永不返回。他終於在同州遇到生母和兩個弟弟。朱壽昌棄官尋母的孝行,受到王安石和蘇軾等人的讚美。

王十朋 上疏自劾

王十朋是宋高宗御筆欽點的狀元。他為官廉潔正直,力主抗金,還革除朝中積弊,彈劾居功自傲的太尉楊存中,建議皇帝取消了多年來皇城邏卒察事這一特務制度。王十朋在京當官不到四年,就聞名全國。宰相陳康佰嫉妒他,分配他管理宗室譜牒,將其閑置起來。王十朋就申請離職回老家休養。宋孝宗即位后,他才重新被起用。

公元1163年,皇帝決心北伐,王十朋極力推薦主戰派張浚為統帥。可悲的是,由於宋軍內部不和,造成失敗。朝廷對張浚進行處罰。王十朋站出來,要求對自己也進行處罰。原因很簡單:張浚是自己推薦的,理應一起受罰。眾多大臣上書挽留他。王十朋堅決要求接受處罰。於是,他再次返回老家。

王十朋不僅以正直著稱,而且政績卓著,在全國老百姓中享有很高的威信。老百姓十分敬佩王十朋,為了表達感激之情,老百姓自編了許多詩歌,讚揚他的功績。尤其是他曾任職過的饒、夔、湖、泉四州頌揚王十朋的順口溜不少。有一位書生,將這些詩和順口溜收集起來編刻成書,一時傳為佳話。

在我國戲曲史上,有一曲有名的南戲《荊釵記》。戲中的王十朋就是一個忠臣的典型形象。

劉基 退隱避禍

劉基,字伯溫,浙江青田人,元末隱居時青田曾著《郁離子》。他屢出奇謀,是大明開國第一元勛。朱元璋大封功臣,劉基被授弘文館學士、上護軍等職,年俸祿240石,比其他功臣低。朱元璋想封劉基為丞相,但劉基一再推脫——他恐懼朝臣的傾軋,還看出朱元璋猜忌心重,將對功臣誅殺屠戮。他說:“我太嫉惡如仇,又不耐煩繁雜的政務。皇上還是另選高明吧。”

洪武四年,劉基請求告老還鄉,時年61歲。還鄉后,他不與地方官來往,從不講自己的功勞,唯棋酒詩文自娛,行動十分謹慎。劉基被後人稱為“立德、立功、立言”三不朽偉人。

民間有“前朝軍師諸葛亮,后朝軍師劉伯溫”的說法。

陶淵明 不為五斗米折腰

陶淵明,出身東晉官宦世家,從小就崇尚自然,不合流俗,(“少無適俗韻,性本愛丘山”——《歸田園居》)。他為實現“大濟蒼生”的理想出仕,做過幾回官。任彭澤縣令時,碰到潯陽郡督郵來巡,屬吏說:“當束帶迎之。”他嘆曰:“我豈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?”遂授印去職。

在家鄉,他躬耕飲酒,吟詩作賦,過着“採菊東籬下,悠然見南山”的洒脫田園生活。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,被稱為“千古隱逸之宗”。

李靖 功成身退

李靖,唐朝開國元勛。他南平蕭銑、輔公佑,北滅東突厥,西破吐谷渾,出將入相,位極人臣,曾作《乞解職表》,以“痾疾日侵,腰腳疼疲”為由請求辭官。唐太宗李世民特意下詔褒揚其功成身退的氣度。詔書說:“自古富貴而知止者蓋少,雖疾頓憊,猶力於進。公今引大體,朕深嘉之。朕今非成公雅志,欲以公為一代楷模。”(自古以來,身居富貴而能知足的非常少,有些人就是有了病,還強留着不肯辭官。李靖能識大體,實在可嘉。我批准你的請求,不僅成全你的志向,還想把你作為一個時代的模範人物!)

因辭官而受到皇帝讚譽的,李靖可謂華夏第一人!

范蠡 三聚三散

范蠡,楚國宛地人,輔佐越王勾踐,一雪會稽之恥,被尊為上將軍。他急流勇退,化名鴟夷子皮,在齊國海邊躬耕兼做生意。齊王把他請到國都臨淄,拜為相國。才三年,他喟然感嘆:“治家能致千金,居官至於卿相;對於一個白手起家的布衣來講,已經到了極點。久受尊名,恐怕不是吉祥的徵兆。”於是,他向齊王歸還了相印,散盡家財,再次退隱。來到陶這個地方,操計然之術,成為天下巨富。他再次分散千金給貧者。老死於陶,天下尊他為陶朱公。司馬遷稱:“范蠡三遷皆有榮名,名垂後世。”

陶弘景 山中宰相

陶弘景,天資聰穎,十五歲作《尋山志》,述說自己傾慕方士的隱逸生活。二十三歲做過南齊巴陵王的侍郎,後來擔任過諸王侍讀一類官職。到了三十六歲那年,決意辭官修道,來到茅山,自號“華陽隱居”。梁武帝蕭衍知道他是個奇才,多次請他出山做官,但他堅辭不出。只是有軍國大事,仍派人向他諮詢。“山中宰相”的名聲就此傳開。

在茅山,陶弘景採藥,煉丹,修道,還為人治病,分文不取。陶弘景所屬道派叫上清派,從他隱居茅山後,茅山成了該派的中心,史稱茅山宗。上清派也因他而名聲大震。

陶弘景寫的《神農本草集注》、《養性延命錄》都是重要的中醫著作。

虞丘子 讓賢

春秋時,楚國的令尹(宰相)虞丘子輔助庄王治理朝政,深受賞識。後來,虞丘子發現孫叔敖有治國安邦的雄才大略,他就向庄王呈請辭職,推舉孫叔敖為令尹。他說:“孫叔敖雖然年輕,但是很有才能,道德修養很好,沒有私慾。大王若用之,一定能把國家治理得很好。”庄王聽從了他的請求,任命孫叔敖為令尹。孫叔敖也不負眾望,三年將楚國推上霸主地位。

柳下惠 直道事人

柳下惠,姓展,名獲,字子禽,春秋時期魯國柳下邑人。他在魯國做士師(掌管刑罰獄訟之事的官)時,居官清正,生性耿直,不事逢迎,得罪了權貴,接連三次被黜免。他雖屢次受打擊排擠,但他的道德學問名滿天下,各國都爭着以高官厚祿禮聘他,他一一拒絕了。人問其故,他回答:“直道而事人,焉往而不三黜?枉道而事人,何必去父母之邦”(堅守正道,到別國去難道就不會三次罷免嗎?如果曲意逢迎,又何必離開家國?)最後,他棄官歸隱,居於柳下,招收生徒,傳授文化禮儀,深受鄉人愛戴。享年百歲,謚號為“惠”。人稱他為柳下惠。

他還是典故“坐懷不亂”的主人公。孔子、孟子及後世對他十分尊崇。

王績 “斗酒學士”

王績,隋末舉孝廉,授秘書正字。他性情曠達,嗜酒如命,人稱“斗酒學士”。唐武德八年,王績以原官待詔門下省。貞觀初期,太樂署史焦革善釀酒,為了美酒,王績自求任太樂丞。后因焦革夫婦相繼去世,無人供應好酒,遂棄官還鄉。在故鄉東皋,他把焦革制酒法撰為《酒經》一卷;又收集杜康、儀狄等人的釀酒經驗,寫成《酒譜》一卷。他寫了大量詩歌,被後世公認為五言律詩的奠基人。

古代辭官的人很多,辭官的理由不一,上面列舉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。有人連皇帝都不想做——梁武帝蕭衍一心向佛,多次到寺廟捨身,是大臣把他給請回來的。清朝的順治皇帝據傳是到五台山出家了。古代還有更多不願出來做官的名士,如巢父、許由、莊子、介子推、嚴子陵等等。

49年以前,中國的主流思想是儒釋道思想。佛道兩家是出世的,對俗世利益是不看重的;信佛道的人看重的是生命的升華、光明的彼岸。相反,他們認為當官是一種負累。儒家看重的是“忠孝節義”,做官只是實現自己治國平天下理想的一種途徑而已。當官不為權位,而是經國濟世,當這一理想實現后則可退隱。如果朝中奸臣當道,自己壯志難酬,就歸隱山林。這就是孔子所說的:“天下有道則見,無道則隱。”(天下政治清明就出來實現抱負,天下政治黑暗就隱退)

因此,不難理解:辭官在中國古代是很平常的事兒。

縱觀歷史,放眼世界,中共是個怪胎。在中共治下,大家削尖了腦袋往官場里擠,如不能當官,做個公務員也是好的。更奇怪的是,很多被免職的問題官員又換個馬甲復出了(如:因山西襄汾潰壩事故被撤的臨汾市委書記夏振貴;因上海靜安大火撤職的靜安區區長張仁良、副區長徐孫慶;因三鹿奶粉事件免職的河北石家莊市委書記吳顯國、市長冀純堂;因甕安事件被免職的貴州甕安縣委書記王勤等等都復出了)臉皮之厚,世所罕見!

中國人怎麼變了呢?

因為今天的中國人受中共唯物論、鬥爭思想等黨文化的毒害,重物慾無信仰,追名逐利,你爭我奪,現在是一切向錢看。好像當官就是為了發財享樂,禮義廉恥統統拋之腦後,他們是不知辭官為何物的。

參考資料——
附:外國著名辭官者

蘇拉,古羅馬執政官,出身社會底層。他費盡心血登上權力的頂峰(取得終身獨裁官職位),卻突然宣布辭職,以一個普通公民的身份,隱居到他的一座海濱別墅里。

聖馬丁,南美獨立戰爭的領袖之一。1821年7月28日秘魯宣告獨立,聖馬丁被推舉為秘魯“護國公”。1822年9月22日,他辭去職務,悄然隱退。

辛辛那提,古羅馬貴族,在羅馬受到攻擊的緊要關頭,他被任命為獨裁者。贏得勝利回到羅馬的當天,他就立即辭掉了獨裁者的權位,回到城外的農場。他認為:身份可以改變,但其高尚的道德內涵卻不變。

美國的開國總統華盛頓被稱為“美國的辛辛那提”。
.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※文章可以轉貼嗎?可以,不過要註明出處、標示本站連結。
※建議瀏覽器:Chrome 或 Firefox 或 Opera 或 IE11以上

總網頁瀏覽量